论坛首页    职业区    学术与写作    工程技术区    软件区    资料区    商务合作区    社区办公室
 您好!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
 
  • 帖子
  • 日志
  • 用户
  • 版块
  • 群组
帖子
  • 99867阅读
  • 133回复

CFG桩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计算错误?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离线lan518qiang

发帖
51
土币
111
威望
39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0楼 发表于: 2008-09-27
学习了下!谢谢LZ
翱翔天空
离线yyuhai

发帖
125
土币
1624
威望
630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1楼 发表于: 2008-09-30
学习了,桩土这种共同作用很微妙,理论计算和试验测试都很难准确描述,只能是在一种概念性的模型中实践验证其真实性。
离线yantucobra

发帖
178
土币
1509
威望
663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2楼 发表于: 2008-09-30
对此很有兴趣,不错,学习了!
有限流光休错过,等闲虚度少年时。
离线wqs_w

发帖
507
土币
57
威望
2653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3楼 发表于: 2008-10-02
有所收获!!!!!!!!!!!!!!!!
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
离线zqwei

发帖
353
土币
514
威望
1351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4楼 发表于: 2008-10-03
俺自己学识有限,不懂
离线lkbwy

发帖
1414
土币
10104
威望
4219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5楼 发表于: 2008-10-05
   
离线learning

发帖
370
土币
11769
威望
1292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6楼 发表于: 2008-10-06
桩应该是有位移和变形两个方面,桩间土的变形应该是等于桩位移与变形的和,并且土的压缩量主要在上部,所以负摩阻力也只是上部局部的
离线漫漫无常

发帖
768
土币
306
威望
2928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7楼 发表于: 2008-10-07
说的好 学习了 
呀!
离线kakibao

发帖
70
土币
5
威望
145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8楼 发表于: 2008-10-08
引用第10楼zgwncwu于2008-08-01 11:09发表的  :
关于第一条和第二条,我又亲身体会,设计值只是理论值,实测值小于理论值的情况还是有的。例如在深厚淤泥质土中使用管桩,即使侧阻按规范取最小值,计算值还是要大于实测值,所以出于安全考虑,即设计的再合理,也要进行承载力检测。
关于第三条,楼主为什么不考虑褥垫层呢?这是使桩土共同发挥作用的关键。

褥垫层的作用是调整桩土之间的不均与沉降,一般情况来说都是土下沉大于桩,褥垫层要足够厚,就是防止土下沉过大,桩刺穿褥垫层,导致桩土不能共同工作。土还是对桩产生负摩擦阻力。在建筑主体施工过程中,随荷载的增加,桩头向褥垫层刺入,桩间土变形挤密,与桩间摩擦力增大,在褥垫层下一定深度范围内,摩擦力由负变正,达到桩土协调,一般来说,负摩阻部分长度不会太长,一般不影响承载力的计算。另外,在验收过程中,以最终试验结果作为合格依据是比较现实的手段,否则无法证明其承载力。土钉拉拔试验也是类似道理。实际上,由于承载力标准值取的极限值的一半,在实际压桩过程中桩体下半部分的受力情况也不是很明确,另外,受抗压板面积及垫层侧限的影响,试验结果也有差异。
[ 此贴被kakibao在2008-10-08 18:31重新编辑 ]
鲜花(雪域神鹰) 同意条评分
离线zde0516

发帖
133
土币
52
威望
115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69楼 发表于: 2008-10-11
以前也没怎么注意,研究深刻
离线赵升枫

发帖
1272
土币
22931
威望
5582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70楼 发表于: 2008-10-16
“桩间土变形一般大于桩体的向下变形,即桩间土纵向变形大于桩体”,这里出现的判断分叉,所以后面一系列推论不合理。只有最上部接近垫层部位的桩间土出现的变形才大于桩体(提供负摩阻力),在某个位置将等同,往下则变小于桩体(开始提供正摩阻力)。这可以计算的,手工都可以算一算,只是手工计算麻烦。如果有限元软件,计算一下看后处理图就更直观了
加我QQ442877591畅聊人生
离线赵升枫

发帖
1272
土币
22931
威望
5582
原创币
0
只看该作者 71楼 发表于: 2008-10-16
楼主所说的,与规范有一点出入,规范好想并不是楼主那么说得,
加我QQ442877591畅聊人生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温馨提示:欢迎交流讨论,请勿纯表情、纯引用!
 
上一个 下一个

     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-1

     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